任汉波: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、世界人文研究院副秘书长、研究员。
一、兵学圣典的哲学基因:《孙子兵法》的核心精髓解构
《孙子兵法》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战略学著作,其思想体系超越了军事范畴,构建了独特的生存智慧范式。全书以“兵者,诡道也”为逻辑起点,在“计—作战—谋攻—形—势—虚实—军争—九变—行军—地形—九地—火攻—用间”的十三篇架构中,形成了“知”与“行”“利”与“害”“常”与“变”的辩证思维体系。其核心精髓可归纳为三大哲学维度,且每一处智慧皆能在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中找到生动注脚。
(一)知己知彼的认知论革命:从田忌赛马到商道权衡
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(《谋攻篇》)打破了上古战争的神秘主义传统,建立了理性认知的方法论。这一思想最经典的民间演绎,当属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中田忌赛马的故事:孙膑通过观察发现齐威王与田忌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,且差距不大,遂建议“以君下驷与彼上驷,取君上驷与彼中驷,取君中驷与彼下驷”,通过调换马匹对阵顺序,以局部劣势换取全局胜利。此策正是“知彼知己”的具象化——既深知自身资源(马的实力分布),又洞悉对手策略(齐威王的对阵习惯),最终实现“策之而知得失之计,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”(《虚实篇》)。
古诗词中,杜甫《望岳》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暗合知己知彼后的战略自信,而苏轼《题西林壁》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则从反面警示认知偏差的危害。现代商道中,胡雪岩创办阜康钱庄时,遍访江浙商帮,记录各行业资金流转规律,正是“知彼知己”的商业实践,最终成就“红顶商人”的传奇。
(二)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法则:从巨鹿之战到商战突围
“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”(《虚实篇》)揭示了竞争的本质是主动权的争夺。秦末巨鹿之战,项羽“破釜沉舟”,率楚军断秦军粮道,迫使章邯主力陷入被动,正是通过“示形动敌”掌握战场节奏。民间传说中,诸葛亮七擒孟获,每次故意释放对手,使其在心理上始终处于被调动状态,最终心悦诚服,堪称“致人”策略的巅峰。
宋词中,辛弃疾“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”(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)描绘了主动出击的豪迈,而岳飞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”(《满江红》)则从时间维度诠释了主动权的珍贵。现代企业中,乔布斯推出iPhone时,以颠覆性设计重新定义智能手机,迫使同行跟随苹果制定的行业标准,正是“致人而不致于人”的经典商战案例。
(三)全争不战的全胜思维:从蔺相如完璧归赵到生态共建
“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”(《谋攻篇》)体现了超越暴力的战略智慧。战国时期,蔺相如携和氏璧赴秦,以“玉碎人亡”的决心与外交辞令,使强秦不敢轻举妄动,最终“归璧于赵”,堪称“伐谋”“伐交”的典范。明代商帮崛起时,徽商秉持“以义取利”,通过建立同乡会馆、制定行业公约,避免同业恶性竞争,实现“不战而屈人之利”,正是全争思维的商业实践。
古诗词中,王维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(《送元二使安西》)暗含以情感纽带化敌为友的智慧,而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(《岳阳楼记》)则从更高维度诠释了“全胜”的终极目标——不是征服,而是共赢。当代企业如腾讯构建“开放平台”,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共享流量资源,正是通过生态共建避免零和博弈,实现“全争”格局。
二、生存智慧的现代转译:日常应用的多维场景
(一)职场博弈中的“虚实”之道:从胡雪岩阜康钱庄到现代团队管理
在团队协作中,“虚”与“实”表现为资源分配与能力互补。晚清胡雪岩经营阜康钱庄时,面对上海外资银行的挤压,表面上大张旗鼓投资房地产(示虚),实则暗中收购江南丝茧产业(藏实),待外资银行因房地产泡沫收缩时,胡雪岩已掌控生丝定价权,此乃“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”(《始计篇》)的商战经典。
古诗词中,白居易“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”(《放言五首·其三》)提醒我们识别虚实需时间沉淀,而陆游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(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)则强调在实践中检验虚实。现代职场中,项目经理若遇资源短缺,可效仿“围魏救赵”:表面主攻非核心任务吸引对手注意力,实则集中优势兵力攻克关键节点,正如孙子所言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”(《始计篇》)。
(二)决策制定的“五事”框架:从诸葛亮隆中对到企业战略规划
孙子提出的“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”(《始计篇》)五事,在民间智慧中早有体现。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作《隆中对》,堪称五事分析的典范:
道:提出“兴复汉室”的使命愿景,凝聚人心;
天:洞察“天下三分”的趋势,预判曹操不可与争锋,孙权可作盟友;
地:确定“跨有荆益”的地理优势,进可攻退可守;
将:自身谋略(智)、刘备仁德(仁)、关张勇毅(勇)构成领导力矩阵;
法:规划“内修政理,外结好孙权”的制度流程。
古诗词中,苏轼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(《题西林壁》)警示决策者需跳出局限看“天”(宏观趋势),而王安石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”(《登飞来峰》)则鼓励站在“地”(全局视角)的高度俯瞰竞争。现代企业如华为制定“鸿蒙生态”战略时,正是运用五事框架:以“构建万物互联”为道,把握5G/6G技术变革为天,选择智能汽车、物联网为地,任正非的领导力为将,矩阵式研发管理为法,最终在芯片封锁中开辟新赛道。
(三)危机应对的“九变”思维:从范仲淹赈灾到疫情下的企业转型
“九变篇”强调“通于九变之利”“知九变之术”,即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策略。北宋皇祐二年,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时,恰逢大旱,他反其道而行之:鼓励百姓赛龙舟、修缮官署,看似浪费钱粮,实则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,同时低价收购粮食平稳市价,此乃“涂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”(《九变篇》)的民生实践。
古诗词中,杨万里“正入万山圈子里,一山放过一山拦”(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》)描绘了危机的复杂性,而陆游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(《游山西村》)则暗合九变思维后的转机。2020年新冠疫情中,广州酒家迅速将线下茶楼转为“中央厨房”,推出半成品年夜饭套餐,通过社区团购配送,正是“九变”思维的现代应用——放弃传统堂食模式(“军有所不击”),聚焦家庭餐桌刚需(“地有所不争”),实现“变不利为有利”。
三、新时代的战略镜鉴:VUCA时代的指导价值
VUCA时代要求个人和组织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、灵活性、创新能力和战略思维,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。
易变性:指环境变化快速且难以预测,如市场需求、技术发展、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频繁变动。
不确定性: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结果难以确定,缺乏明确的因果关系,例如新兴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对传统行业造成难以预估的冲击。
复杂性:体现在各种因素相互交织、相互影响,使得问题变得错综复杂,如全球供应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企业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模糊性:表示事物的界限和定义不清晰,信息不完整或相互矛盾,像人工智能伦理问题,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。
(一)动态竞争中的“形势”建构:从韩信背水一战到互联网企业造势
孙子区分“形”(实力储备)与“势”(态势利用),提出“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”(《势篇》)。秦末韩信攻赵,背水列阵看似犯兵家大忌,实则利用“陷之死地而后生”的心理态势,激发士兵决死一战的斗志,此乃“造势”的经典战例。民间俗语“时势造英雄,英雄亦造时势”,正是对“形”与“势”辩证关系的生动诠释。
古诗词中,刘禹锡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(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)揭示了“势”的流动性,而辛弃疾“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”(《太常引·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》)则展现了借势而上的豪迈。现代企业如拼多多崛起时,精准把握下沉市场“势”:通过微信社交裂变(造势),汇聚海量低价需求(积形),最终形成“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”(《势篇》)的碾压态势,改写电商格局。
(二)敏捷组织的“兵贵胜”原则:从岳飞“连结河朔”到互联网敏捷开发
“兵贵胜,不贵久”(《作战篇》)在数字化时代转化为敏捷管理思想。南宋岳飞抗金时,采用“连结河朔”策略,派遣使者联络河北民间义军,形成“前方速战、后方袭扰”的快速响应网络,使金军陷入多线作战泥潭,正是“役不再籍,粮不三载”(《作战篇》)的军事实践。
古诗词中,李白“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”(《关山月》)描绘了快速机动的战争美学,而苏轼“守其初心,始终不变”(《杭州召还乞郡状》)则强调在速胜中保持战略定力。现代互联网企业如美团外卖,通过“智能调度系统+众包配送”,实现“30分钟达”的极速响应,正是将“兵贵胜”原则融入供应链管理:缩短“作战周期”(配送时间),减少“粮草消耗”(库存成本),在即时零售竞争中抢占先机。
(三)生态竞争的“全争”理念升级:从晋商票号到平台经济生态
传统竞争是零和博弈,新时代竞争则是生态系统的比拼。清代晋商创设票号时,建立“汇通天下”的金融网络:各票号之间互通汇兑、共享信用户籍,形成“一荣俱荣”的商业生态,避免内部恶性竞争,此乃“全争”理念的早期实践。
古诗词中,杜甫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(《望岳》)暗合生态构建者的视野,而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则升华为生态共荣的责任。当代企业如苹果公司,以iOS系统为核心,整合硬件(iPhone/iPad)、软件(AppStore)、开发者(WWDC大会)、用户(10亿级设备),形成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生态壁垒——第三方企业若想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,必须遵循苹果制定的规则,正如孙子所言“令之以文,齐之以武”(《行军篇》),通过文化(生态价值观)与制度(技术标准)双重约束实现“全争”。
四、超越时空的生存智慧:从军事哲学到人生境界
《孙子兵法》的终极价值,在于提供了一种超越具体领域的生存智慧,其思想精髓在民间智慧与文人诗词中形成深厚积淀:
(一)风险意识:从“未雨绸缪”到战略预判
“未战而庙算胜”(《始计篇》)在民间转化为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的处世哲学。明代商帮在经营中遵循“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”(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),即在旱灾时储备船只(预判水灾),水灾时储备车辆(预判旱灾),正是孙子“预见到机”的商业实践。古诗词中,陆游“古人已用三冬足,年少今开万卷余”(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)强调事前积累,而朱熹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(《观书有感》)则揭示持续输入对预判能力的重要性。
(二)危机意识:从“居安思危”到韧性培养
“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”(《左传》)是孙子危机意识的延伸。北宋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时,虽边境暂时安宁,仍坚持“屯田实边”“修筑城寨”,为后来西夏突袭做好准备,此乃“备周则无患”的典范。古诗词中,魏征“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”(《谏太宗十思疏》)直接化用孙子思想,而欧阳修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(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序》)则从正反两面诠释危机意识的重要性。现代职场人应如孙子所言“"善守者,藏于九地之下;善攻者,动于九天之上”(《形篇》),在顺境时积累核心能力(藏于九地),在逆境时果断转型(动于九天)。
(三)辩证思维:从“祸福相倚”到矛盾转化
孙子“利而诱之,乱而取之”(《始计篇》)蕴含深刻的辩证思维,民间俗语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表达。北宋苏轼被贬黄州时,看似人生低谷,却在此期间创作出《赤壁赋》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等巅峰之作,实现“祸兮福之所倚”的转化。古诗词中,老子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(《道德经》)与孙子思想相映成趣,而辛弃疾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(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)则揭示了矛盾转化的必然性——只要把握规律,困境终将转向机遇。
五、结语:在经典中寻找永恒的战略定力
从春秋战场到现代商海,从军事指挥到个人成长,《孙子兵法》始终是一座思想富矿。当我们将其精髓与民间智慧、诗词意境相融合,便会发现:真正的战略,是“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”的定力(《孙子兵法》注疏),是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”的从容(毛泽东化用孙子思想)。
日本经营之圣松下幸之助曾说:“《孙子兵法》是天下第一神灵,我们必须顶礼膜拜,认真背诵,灵活运用。”此言不虚。在这个技术迭代加速、竞争格局多变的时代,与其追逐层出不穷的管理理论,不如回归经典智慧——从田忌赛马中学会资源调配,从完璧归赵中领悟外交谋略,从胡雪岩商道中提炼虚实之道。这些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的生存智慧,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,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终极答案。
当我们真正理解“知己知彼”不仅是竞争策略,更是自我认知的起点;“致人而不致于人”不仅是主动权争夺,更是人生方向的自主选择;“全争不战”不仅是战略境界,更是生态共荣的终极追求时,《孙子兵法》便不再是泛黄的古籍,而是照进现实的思想之光。这束光,穿越千年时空,照亮每一个渴望在复杂世界中找准定位、从容前行的灵魂——正如孙子所言:“善战者,因其势而利导之。”(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)善用其道者,自能在时代浪潮中,划出属于自己的璀璨轨迹。
作者简介:
任汉波,1961年7月出生于湖南岳阳,1978年应征入伍,中共党员,高级经济师、研究员。先后就读于长沙铁道兵学院(后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、1999年并入国防科技大学)、石家庄铁道学院(现石家庄铁道大学)、北方交通大学(现北京交通大学)、中央党校等。在部队和中央企业服役和工作四十余载,出版个人专著三部,于2021年7月退休。现为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、世界人文研究院副秘书长、研究员。